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研究成就与看点本研究的主要亮点在于利用异构双铵盐钝化剂 cis-CyDAI2 和 trans-CyDAI2 处理宽带隙钙钛矿活性层表面,发现异构体与钙钛矿表面呈现两种不同的交互作用行为。其中 cis-CyDAI2 钝化处理可有效减少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ero-SC) 的准费米能级分裂 (QFLS) 与开路电压 (Voc) 的不匹配,并将其 Voc 提升至 1.36 V,进而实现 18.3% 的高效率,并应用于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 (TSC),最终实现 26.4% 的高转换效率 (经
研究成就与看点:本研究挑战了基于连续模式测试评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ero-SCs) 运行寿命的普遍方法,发现高效 FAPbI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自然昼夜循环模式下的衰减速度实际上要快得多。[1] 研究揭示,关键因素是运行过程中钙钛矿热胀冷缩引起的晶格应变,这种效应在连续照明模式下逐渐放松,但在循环模式下同步循环。循环模式下的周期性晶格应变会导致运行过程中深陷阱积累和化学降解,从而降低离子迁移势并缩短器件寿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引入了苯基硒化氯 (Ph-Se-Cl) 来调节昼夜循环
1. 引言和研究亮点Adv. Mater. - 有机光伏 (OPV) 领域对共轭聚合物的溶液聚集结构的研究兴趣浓厚,因为它对有机电子器件的形态和光电性能至关重要 。然而,精确表征 OPV 共混物的溶液聚集结构及其温度依赖性变化仍然具有挑战性。这项研究利用小角度 X 射线/中子散射系统地探究了三种代表性高效 OPV 共混物的温度依赖性溶液聚集结构,阐明了OPV 共混物中三种溶液加工弹性的情况 。该研究的亮点之一是发现高效 PBQx-TF 共混物的加工弹性可归因于其在高温下多尺度溶液聚集结构的最小变
本研究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题为《增强电荷载流子传输和缺陷钝化的钝化层,用于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二元协同后处理(BSPT)策略,通过混合4-tBBAI和苯丙基碘化铵(PPAI),并旋涂于钙钛矿表面,形成高质量钝化层,有效解决了传统钝化方法中电荷传输受阻的瓶颈。该策略成功制备出经过认证的正式(n-i-p)平面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实现了高达26.0%的功率转换效率(PCE),并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在连续最大功率点追踪450小
武汉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柯维俊团队最新发表研究,这项研究的主要成就包括:效率提升:通过使用氧氨基酸钾盐(OAPS)作为添加剂,研究人员成功提高了锡铅混合窄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功率转换效率(PCE),达到了22.04%。稳定性改善:OAPS的引入显著改善了钙钛矿薄膜的稳定性,未封装的设备在氮气环境中储存3072小时后仍保持了91%的初始PCE。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TSCs)的性能:研究还展示了OAPS在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其中两端和四端的配置分别达到了27.17%
前言香港理工大学 Prof.李刚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混合供体/受体材料。关于非共轭环受体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在受体前体中加入20 wt%的PTQ10聚合物供体,将器件的功率转换效率(PCE)从15.11%提升至16.03%。然而,使用相同比例的PM6却导致效率显著下降,表明在考虑垂直分布时热力学因素的重要性。通过将活性层材料更换为PBQx-TF/TBT-26和PTQ11,并使用相同的加工策略,研究